■近年来,东莞累计引进了74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超过66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7月8日,东莞市召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闻发布会,明确梳理了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及2020年的工作重点。
身处广州、深圳之间的东莞,拿什么来吸引创新人才?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将怎样破解当前镇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在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环节,还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另据介绍,今年下半年,东莞将在松山湖科学城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粤港澳科技论坛等高品质的交流活动,促进科技交流和项目合作。而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上,东莞正在申报继当前的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后,第三个国家级科学装置。
关键词:创新人才
利用产业和科技优势 全力集聚科技人才
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东莞累计引进了74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超过66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依托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吸引了1418名研究生来莞实践,其中有超过40%的研究生选择留莞工作。
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集聚人才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的平台。东莞要吸引科技创新人才,要发挥好自己的产业和科技优势。”接下来,东莞将从源头创新转变,协同产业、科技等各方资源,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全球第四台、全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东莞在科技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对高端人才具有“磁吸”效应,吸引了以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等为代表的顶级专家。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通过借助大科学装置引进人才,东莞已经吸引了200多位全职科学人员,华为的研发人员也已将近3万。
接下来,东莞将针对青年人才、退休的老专家、未毕业的研究生等重要的人才力量,推出如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成果转化等专项人才计划。着力打造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高校,进一步吸引人才。此外,东莞还将继续发挥配套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携高质量成果来莞落地转化。
依靠城市环境也是东莞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东莞将为人才提供安家补贴,大力推进“莞寓、市人才安居社区”等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城市阅读驿站,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等,全方位保障人才在莞发展的各种需求。
关键词:创新强镇
推动镇街新兴产业集聚,加强创新强企培育
东莞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先要破解当前镇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肖铮勇表示,东莞目前的镇街基层科技创新相对薄弱、面临产业低端、规模小而散、科技含量低、人才匮乏等发展难题。为此,东莞提出创新强镇建设计划,并出台印发了《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镇街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系统支撑。
他提出,东莞建设创新强镇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和规划,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也要培育创新强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更要吸收先进创新人才,《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从七个具体措施入手,推动创新强镇建设。
根据《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将帮助镇街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区域发展规划与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并引导镇街聚焦新兴产业方向,培育形成新技术、新产业集聚示范区。此外,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重点开展瞪羚企业和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发挥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的引领作用。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直是科技创新的瓶颈,《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指出,要推动一批技术成熟度高、成长潜力大、预计经济效益好的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加大落地项目服务力度,为优质项目提供低成本载体空间。
在支持镇街创新发展保障方面,首先是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其次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持镇街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园区;三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机制,督促镇街建设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专职管理机构,推动科技创新整体指标明显提升。
关键词:创新活动
松山湖科学城将举办华为开发者大会
肖铮勇表示,今年东莞工作的重点是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为牵引,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的构建,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上,继当前的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后,东莞正在申报第三个国家级科学装置,目前正等待国家部门批复。
在提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水平上,推进第三批创新样板工厂团队项目的入驻,挖掘更多条件成熟的项目进行转化落地;推动实验室与东莞当地龙头企业合作;支持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升级举办粤港澳科技创新论坛。
在遴选和培育创新型企业上,争取在今年9月公布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为创新型企业安排创新“服导员”。在优化人才科技政策和服务体系上,争取年内推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申报1-2个战略科学家团队,给予立项支持;启动科技特派员计划,从高校院所选派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服务。
此外,我市还将在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打造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完善大学创新城的科学功能及环境配套,吸引国际科研人才、青年科学家等落户创新创业,打造为高企培育的基地和东莞创新创业的新标杆。支持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争创省级高新区;在创新走廊沿线打造一批示范性科技园区和科技项目。
为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在松山湖科学城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粤港澳科技论坛等高品质的交流活动,促进科技交流和项目合作。持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和政策创新,出台科技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诚信管理、绩效评价4个管理办法。
相关链接
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
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贯穿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较大提升,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效率大幅提高,创新环境显著优化,基本建成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大影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到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0%,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拥有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聚集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形成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掌握一批颠覆性核心技术,建成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来源:东莞时间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