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对我市过去“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传承和延伸,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一个涵盖产业、城市、文化、创新、人才、管理、生态等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系统工作。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党代会还明确指出了接下来要重点推进的十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结合外经贸实际,提出了解决制约我市外经贸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如何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二是如何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较为低端是我市外经贸发展的一个短板。东莞要实现高水平崛起,产业是重点。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我市未来五年产业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变”,并明确指出了接下来我市推动转型升级具体要做的工作;三是如何提高行政效率。接下来,我们要增创新优势,还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我认为,全体外经贸战线的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好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的第一政治要务,做到“四个着重领会”:一是着重领会“实现高水平崛起”的丰富内涵;二是着重领会“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发展总纲;三是着重领会“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的工作部署;四是着重领会“满天星斗、缺乏明月”的发展短板,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抓住重点,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切实推动我市产业高级化发展,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总的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趁势帮扶一批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针对我市投资发展环境存在的不足,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要建设“六个东莞”,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战略部署。我们将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营商环境加一和综合成本减一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积极帮扶企业渡难关: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访企业、送服务、促转型”系列活动,建立重点企业跨部门服务机制,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做好企业负担的调研,为全市下一步加强镇村企业收费清理,规范收费行为打好基础。三是用好省、市各项支持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四是继续组织优质企业开拓东盟、南非、中东等新兴市场,深挖进出口增长潜力。
二、趁势抢招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产业发展环境
今日的投资规模就是明天的产出规模,今日的引资质量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要牢牢抓住产业建设这个关键,突出引进大项目,精心培育大项目,以增量稀释存量,扎扎实实发展创新型经济,使全市产业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是抓招商体制机制薄弱环节的研究。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手段和力度,建立起一套适应重大项目条件要求高、决策时限短等特点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二是抓大项目引进。把重大项目作为推进产业高级化的重要着力点,瞄准欧美和日韩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为主要招商对象定点定向引进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使我市在优质大项目上实现质的突破。三是抓大项目培育。坚持把鼓励和帮扶现有优势企业增资扩产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快并购重组、整合生产布局、引进新产品制造、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品牌营销,增加总部要素,加快国内外上市,不断增强产业根植性,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趁势推动一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转型发展环境
站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市迎来“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和部省、署省合作协议赋予的先行先试优势,全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但尚未出现高水平崛起的拐点。我们必须把握目前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是着重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效果的研究。找准接下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关键点,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和资金使用,实现成效最大化。二是选择一批愿意转、积极转和有能力转的企业。用好市政府每年2.8亿元专项资金,抓好外经贸转变发展方式“十个100”计划,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培育自主品牌、开展研发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拓展内销市场,推动开放型经济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速转型优化。三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决策部署。用好省促进口扶持资金,落实我市连续三年每年2亿元促进口扶持资金,调动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同时,调整优化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品牌结构,争创外贸均衡发展的新态势。
四、趁势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政府服务环境
我们要把企业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依据,以创新服务企业手段为根本,增创服务效能的新提升。一是争取上级赋予东莞先行先试改革外资项目的审批制度。以大朗镇为试点,做到能够取消审批的坚决取消审批,能够前置审批变后置管理的坚决后置管理,立足流程再造提高效率,做到“宽进严管”。二是加快建设“东莞市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先行应用到外经贸部门、海关、加工贸易企业三方电子化联网管理,并逐步延伸到外汇管理、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相关业务,做到“企业一次录入,部门依次审批,数据实时共享”,方便企业,提高效率,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套适合加工贸易发展新趋势的监管办法。三是不断提升外经贸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用2-3年时间锻造百名外经贸“专才”,进一步创新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外经贸服务水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