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市外经贸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外经贸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战略部署,坚持帮扶企业与就地转型升级结合、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同步、提升增量与优化存量并举,扎实推进“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十个100”工作计划,取得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成果。
东莞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做到了“一年起好步”,得到了商务部、海关总署、人保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并在东莞召开了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总结和推广东莞的经验和做法;汪洋书记、黄华华前省长、朱小丹省长、招玉芳副省长以及省委委员等多次莅莞视察,并肯定“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扎实工作和积极成效”。在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中,东莞积极创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获全省创新工作奖;在全省外经贸工作中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进市特等奖,获吸收外资、进出口、外经工作、一般贸易出口一等奖。
一年来,我们不断提升执行力,强化责任制,逐月逐月抓进度,逐项逐项抓落实,全面、超额完成省市既定的目标任务。据统计,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24宗,合同吸收外资35.1亿美元,同比增长35.1%;实际吸收外资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1.7%。进出口总额135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出口783.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进口568.9亿美元,同比增长9.4%。总体上,呈现出“五个发展加快、五个能力增强”的特点:
五个发展加快:一是大项目引进加快。全市新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宗,合同外资4566万美元;新签、增资和实际到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56宗,同比增加29宗。二是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全年新兴产业吸收外资6.6亿美元,增长105.1%。其中,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项目101宗,同比增加62宗,合同利用外资3.8亿美元,增长111.3%。三是日韩台地区引资加快。新签日韩台地区投资项目436宗,同比增加122宗,引进日韩台投资12.5亿美元,增长21.8%。四是服务业吸收外资加快。全市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4.5亿美元,增长56.5%,占全市的14.6%,比上年提高4.15个百分点。五是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加快。1122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累计转型企业超过3500家;来料加工出口占比,较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
五个能力增强:一是服务企业能力增强。率先在全省实行合同为单元的加工贸易“三方联网”管理,407家企业做到“企业一次录入,外经、海关依次审批,数据实时共享”,便利了企业,提高了效率。二是一般贸易发展能力增强。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2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增幅高于全市25.1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比重的17.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增强。与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进出口19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增幅高于全市8.4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比重的1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四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增强。全市新增外资企业研发机构202家,同比增加52家,增长34.7%。其中,外资企业研发中心14个,同比增加5个。五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在不亚于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现有企业增资扩产700宗,合同增资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全市关停外资企业557家,同比减少14家。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外经贸工作,全市外经贸不仅经受住了不亚于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峻形势的考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面对上下各级高度关注转型升级的期望,创出了经验,创出了效果。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突出在四大方面:
一、突出先行先试,完善转型升级的政策机制
我们充分利用中央及省赋予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先试优势,从解决深层次关键着眼,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努力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障。
(一)突出先行先试政策争取
及时出台“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全面梳理并向上反映了38条政策诉求。参与制订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分别与省政府签署的共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成功争取国家部委特别明确东莞多面在全国先行先试。与黄埔海关共同出台36条具体措施,将署省合作协议的支持政策细化落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联合黄埔海关等召开了政策宣讲会,并赴台湾地区和日本举办了专题的企业高层宣讲辅导,全面解读帮扶措施。很多企业在了解政策后,都表示将更坚定、更积极地推动在东莞的转型升级和扎根发展。
(二)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举措落实
率先落实中央及省“外经贸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推进外经贸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工作会议”,并出台28条措施,尤其是明确了以市镇两级企业收费减负、融资支持以及五年转型升级扶持资金为重点的财政支持,为新形势下外经贸转型发展争取了保驾护航的有力支撑。
(三)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十个100”计划实施
出台了《外经贸转变增长方式“十个100”计划实施方案》,着力培育百家总部形态企业,壮大百家内销龙头企业,扶持百家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百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百家“升转”示范企业,锻造百名外经贸“专才”,拜访百家目标企业总部,落实百家千万美元项目,引进百家新兴产业项目,帮扶百家民企“走出去”,并明确了每项工作的目标、措施和工作机制。
二、突出针对扶持企业,力促贸易平衡发展
我们坚持把帮扶企业与推动转型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帮扶解困、有目标地保出口扩进口,使企业有信心经营、有能力发展,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外贸顺差增幅低于全省3.5个百分点,促进了贸易的平衡发展。
(一)切实帮扶企业减轻费用负担
我们密切关注出口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反映企业所承受的经营困难,及时研判形势,有针对性提出“政府与企业共度时艰”举措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并转化为帮扶企业的实际举措。比如,为减轻企业负担,市政府全面取消企业的市级权限收费项目;连续五年每年安排2.8亿元支持“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广大外商对市政府再次“雪中送炭”及加强转型扶持的行为高度赞誉。
(二)切实用足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在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优惠政策的最后期限前,我们联合黄埔海关再次召开重点转型企业的动员会,采取简化转型手续等方式,促成了一批重点企业搭上政策优惠的末班车。同时,通过省市共同不懈争取,去年11月份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法人企业进口设备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关税〔2011〕66号),将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的优惠政策延长到2012年12月31日。我们连续10年坚持举办了100多届外商投资企业协调会议,全年召开了5次市政府与港台日韩商会以及与英语国家建立的多国政企联席会议和2次莞关联席会议,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突出招大引强,提升新进项目的规模质量
我们深入贯彻汪洋书记年初专门到东莞调研招商引资工作时“把招商引资与转型升级同步谋划”的要求,深化招商引资的研究,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升产业质量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优质大项目的引进。全年新签、增资及实际到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56宗,同比增加29宗。
(一)强调招商引资方向调整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方向、手段、财税政策,决定将日韩台地区作为今后招商引资的主要地区,将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新兴战略产业作为今后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大项目和大企业的认定标准,并加大了对优质大项目培育引进的财政综合激励。
(二)强调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创新
以工作机制的创新确保重大项目的招引落户,我们完善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增强招商工作合力;建立了引进培育重大外资项目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对大项目来莞考察事宜,迅速启动响应,以最高规格接待考察洽谈,以最快决策满足洽谈条件,以最大力度促进项目落户;建立了市重点外资企业高层联络工作机制,实施市镇领导挂帅,每年安排拜访在莞投资大企业及境外总部,及时了解和掌握其最新投资动向,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
(三)强调用好登门高层招商
坚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对象、重点力量,主动上门招商,力争引进更多优质大项目。我们重点加强了对台招商,5月底至6月初,我市联合黄埔海关刘广平关长等赴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拜访了明安国际等一批台湾知名高科技企业,召开了“新东莞城市商机”研讨会和东莞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先后与近百家台湾大企业高层沟通联络,促成了一批企业来莞投资和增资扩产。7月赴日本开展招商推介系列活动,拜访重点目标企业及举办交流酒会、媒体见面会,鼓励地震后的在莞日资企业增资扩产。
(四)强调新兴产业的加快引进
我们从东莞的产业配套基础和产业提升需要出发,瞄准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开展招商引资。1月中旬,我们成功承办了2010中外投资促进机构年会暨中国投资促进论坛,邀请中外主要投资促进机构了解东莞城市发展的新面貌,实地考察了松山湖等承载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5月下旬和6月上旬,我市参加省政府在北京和上海开展的世界500强招商推介会,10月份市政府又在上海举办了面向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的招商推介活动,拜访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驻华总部,深入洽谈了近50个意向项目。全年招引新兴产业项目效果明显,全市新兴产业(新签和增资)项目173宗,同比增加108宗,合同利用外资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1%。
四、突出就地转型,增强现有企业的竞争能力
加工贸易企业不能及时转型升级,东莞经济的增长方式就无法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在前两年扎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我们以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机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存量。在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我市积极创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获创新工作奖。
(一)着力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
我们今年梳理出278家投资总额超500万美元的来料加工企业,由市镇两级重点跟进,引导其加快转型,并先后在东莞、香港联合海关召开了专题宣讲会,专门就优惠政策和政策期限进行宣讲。我们还协调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统一了资产评估做法,简化了评估手续。全年共有1122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或民营。全市已累计转型超过3500家,超过原有总数的五成,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经实现不停产转型。
(二)着力推动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我们在稳定欧、美、日等传统消费市场的同时,想方设法推动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和新兴市场,促成有条件的企业由代工生产向自主营销转变,实现市场多元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开拓新兴市场方面,我们出台了加强民营进出口企业服务工作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集中优质资源对外拓展业务,引导和鼓励进出口规模较大、具有自主品牌、经营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组织了10批次民营企业开展拓展国际市场和新兴市场活动。全市对新兴市场出口78.6亿美元,增长30.4%,增幅高于全市水平17.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34.1亿美元,增长40.6%,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3个百分点和17.4个百分点。拓展内销市场方面,我们联合黄埔海关扩大“内销集中申报”模式,进一步调动了企业扩大内销的积极性。成功举办第二届“台博会”和承办第三届“外博会”,“台博会”创造商机达20亿元;“外博会”达成商贸项目5960宗,总金额577亿元,其中我市外资企业成交额131.6亿元,比上届增长6.5%。东莞台商集体打造的“大麦客”内销平台,首家旗舰店也于6月正式开业。全市外资企业国内销售增长18.7%,占内外销总额的32.7%,比去年底提高1.8个百分点。
(三)着力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依托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等10多个公共创新平台,虎门服装设计等11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以及57个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为全市外资企业提供相关科技创新服务,特别是在引导纺织服装、轻工、鞋类等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实施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科技部门召开百家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动员大会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班,邀请了140多家外资企业参加,集中辅导企业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全年新设外资企业研发机构202个,同比增加52个。其中研发中心14个,同比增加5个。
(四)着力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了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台湾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产业辅导机构的合作,建立了高层会议及工作小组会议制度,共同建好企业转型升级辅导平台。全市共有700多家企业参加转型升级辅导,利用辅导平台提升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我们还成功引进了香港设计中心、香港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等生产力提升辅导机构,为在莞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创建等一系列服务。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百家外资企业商标(品牌)申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暨市政府质量奖申报培训班,为100多家企业提供了指导服务。
2012年,全市外经贸将以“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为核心,抓住“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三个中心工作,关键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以深化关键问题研究为突破点,重点是找出“解决长期以来阻碍外经贸发展瓶颈问题的新思路”,打开工作的新局面。二是以引大育强为目标,重点是通过开展“新东莞、新产业、新商机”系列活动,和政府“送服务上门”,力争在大项目引进培育上有新突破。三是以搭建重大平台为依托,重点是办好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场会,积极推动“外博会”就地升格,争取在升级转型上取得新效果。四是以稳出口扩进口为抓手,重点是稳定现有优质企业,通过加大政府服务的力度,确保进出口目标的完成。五是以创新服务企业手段为根本,重点是抓好“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创新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