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省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总抓手,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狠抓重点工作落实,推动全市商务运行平稳发展、稳中求进,取得良好成效。
一、商务运行主要特点
1、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416亿元,总量排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9.8%,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进出口前五名城市及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出口6556.9亿元,同比增长2%;进口4859.1亿元,同比增长22.4%。一是保税物流显著增长。全市保税物流进出境货物1848.2亿元,同比增长92.2%,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8.6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16.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在智能手机产业等新动能的拉动下,高技术产品出口2586.4亿元,增长17.7%,高于全市水平15.7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9.4%,比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三是主要市场平稳向好。2016年出口日本增长9.9%,高于全市7.9个百分点;出口欧盟增长4.5%,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出口“一带一路”市场1423.4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的21.7%。四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796.7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对外贸易的6.5%;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4.47亿美元,同比增长78.9%;离岸执行金额3.49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2、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全年合同外资47.3亿美元,同比下降6.4%,实际外资39.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剔除不可比因素,合同外资同比增长8.7%,实际外资同比增长3.1%。一是新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快速增长。全市新签超千万美元项目22宗,涉及合同外资9.1亿美元,同比增长56.1%,拉动全市合同外资提高6.5个百分点。二是主要地区投资平稳发展。全市新签香港投资项目224宗,合同外资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新签台资项目109宗,合同外资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三是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新签服务业项目253宗,同比增长17.2%,占全市56.5%。其中,超千万美元服务业项目9宗,涉及合同外资金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656.7%。
3、口岸货运快速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3421.2万吨,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货运量623.0万吨,同比下降5.5%;进口货运量2798.3万吨,同比增长17.7%。一是国际铁路货运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年东莞始发国际班列135班次,同比增长70.9%;货运量5万吨,同比增长39.7%,占广东国铁国际货物发运量75%;出口货物贸易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4.3%。二是东莞港运营进入快车道。全年东莞港完成363.08万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8%,吞吐量达1.44亿吨,同比增长8.4%。目前,东莞港拥有19条内贸航线和4条国际航线,跻身全国港口前列。三是国际邮政小包业务高速增长。2016年东莞邮政国际小包业务量突破7096万件,日均25.3万件,增长106%。
4、商贸流通增势良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0.8亿元,同比增长13.1%,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总额和增速分别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四和第二。一是限上零售业快速增长。全年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56.3亿元,同比增长20.8%。二是汽车销售持续旺盛。汽车类商品限上零售额达597.16亿元,同比增长17.2%。三是商业网点提质扩容。全市零售网点达500多万平方米,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网点160多家,超过300万平方米,大型购物中心近30个。四是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702亿元,同比增长9.2%;跨境电商进出口18.4亿元,同比增长447.5%。
5、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加工贸易加速向自有技术、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转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融合发展。一是经营模式优化。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达20%;新增境内外注册商标1091个,同比增长9.8%,累计达12454个;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产品出口2830.7亿元,占比提升至74.6%。二是技术水平提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同比增长26%,累计达322家;新增研发机构241个,累计达1596个;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35.4%。三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总额3547.3亿元,占内外销比重35.1%。
二、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我们认真履行商务工作职能,全面推进外经贸、口岸、商贸流通和重点博览会发展,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1、着力强化工作统筹,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契机,充分发挥牵头统筹作用,认真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制定试点方案和配套政策。确定六个方面重点任务和五大领域改革措施,提出52项试点试验工作任务;制定《东莞市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外经贸水平的实施方案》,提出45条财政扶持措施,强化政策引导。二是基本完成2016年分阶段目标。落实24项牵头试点试验工作,特别是以“放管服”为核心,积极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改革,全省首创市镇两级商务部门业务联动机制。2016年10月以来,受理备案申请项目928宗,出具备案回执772份。全力推进企业诚信守法分类管理改革,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建立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沟通机制。努力探索组建商务行政执法队伍,研究论证将商务行政执法整合纳入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改革方案,分四批组织40余人参加行政执法培训考试并获得执法资格。三是高标准完成大调研任务。以“推动加工贸易创新转型,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为主题,形成有质量的1份主报告和6份子报告。全力推动大调研重要成果转化,明确商务发展“十大平台”为落实工作的主要抓手。四是参与组建市专责小组。抽调5名业务骨干参加全市试点试验专责工作办公室,专人专职统筹协调试点试验工作,强化责任督导。五是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协助做好国经中心莅莞调研,组织中央、省、市媒体采访试点典型案例,反映改革工作阶段性成效,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好评。
2、着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拓宽外贸发展新路径。全力推进外贸业态创新,优化外贸结构,外贸优化升级成效显著。一是全力以赴稳增长。举办好市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稳增长专题会议及全市外经贸稳增长工作推进会,将外贸稳增长作为全市外经贸工作的重点抓好落实。做好市领导督导镇街(园区)工作服务,加强海关、国税、外汇、检验检疫等部门工作协调,建立外贸稳增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企业进出口便利化。二是全力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依托加博会举办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产业国际峰会,努力培育智能终端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400多家移动终端生产及配套企业在2015年逆势增长8.9%的基础上,2016年又实现了65%的高速增长。三是积极实施保税物流行动计划。成功推动清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推动虎门港综保区审批程序正式启动;加快推动一批保税物流项目落地建设或扩容提质,在寮步车检场试运作“超级中国干线”业务;组织19家保税物流企业参加中国品牌商品波兰展览会和亚洲物流及航运会议,拓展全球供应链市场。四是积极推动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渠道。推动“东莞制造+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加速发展,组织第三届东莞跨境电子商务O2O外贸交易会,推动东莞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建设并将投入试运营。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8.4亿元,同比增长447.5%。五是认真开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工作。支持汇富成功入选国家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会同财政、海关、税务、外汇、金融、检验检疫等部门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经市政府批准,建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增2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累计达10家。六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主动“面对面”跟进服务40多家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企业培训,联合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初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对服务外包政策扶持力度,全年累计拨付服务外包扶持金额超过1500万元。全年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4.47亿美元,同比增长78.9%;离岸执行金额3.49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3、着力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积极拓宽境外招商合作网络,狠抓优质企业引进以及总部项目落地,着力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效益。一是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订100家外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出台招商引资年度考核办法,每月编制《东莞投资促进简报》,定期通报各镇街(园区)重大项目洽谈进展。建立全市连片地块、空置厂房数据库,统筹掌握招商载体情况。开设“投资东莞”公众微信号,加强对外宣传。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认真落实工作机制,落实市领导带队赴日本、韩国、香港、上海等地区,登门开展“问暖企业总部”系列活动,推动梅塞尔气体、信义玻璃、维他奶等一批重点优质项目落地。三是强化境外经贸代表处招商功能。新设立加拿大经贸代表处,续期日本、阿联酋经贸代表处,派员赴德国驻点开展业务交流,推动加拿大Calsim软件公司、CSA集团、德国RIB集团等35家企业莅莞考察投资环境。设立“广东莞商清大股权投资基金”,推动驻硅谷经贸代表处、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与杭州天涯若比邻公司合作共建东莞运营中心,推动硅谷光伏智能优化项目落户松山湖,促进智能变色玻璃薄膜等10多个美国高技术项目与易事特、迈科等企业对接;促成横沥镇与美国SVC天使会的意向对接合作,推动模具产业创新发展。四是加强境内外招商活动对接。联合香港投资推广署、驻粤经贸办、华南和香港美国商会、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等举办商机推介会,组织深圳、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及商协会代表等600多人参加,推动中集集团、中天集团、天安数码城等园区与目标客户对接,现场签订合作协议11项。五是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全年审批“走出去”企业87家,涉及投资总额4.7亿美元。推动唯美陶瓷美国工厂基本完成厂房建设,累计出资4216万美元;华坚埃塞国际轻工业园项目完成一期工程,成为省“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
4、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建立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新模式。推动加工贸易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推动企业研发创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支持外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新设立研发机构241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289个,增长53.6%;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增长26%。二是开展企业生产力提升辅导。深化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先后举办9场大型宣传活动,组织225家企业参加。依托东莞外贸转型升级支援服务中心,为120多家外贸企业开展转型升级辅导。组织外贸大讲坛活动,超过1000家企业参与。三是推动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步伐。与香港贸发局签订《“东莞制造”品牌推广五年计划合作备忘录》,支持东莞市品牌创新推广服务中心、莞非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在阿联酋迪拜及南非等地建立展销中心,唯美陶瓷、以纯等50多家知名东莞企业进驻展销。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1091个,获得国家、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33个。四是推动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完善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和管理,制定《东莞市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诚信管理规则》,基本实现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市内全覆盖。全年平台注册企业3764家,其中加贸企业3141家,申购企业623家,成交项目6715宗,总成交额5.12亿元。通过竞价,废料价格起拍价平均升幅达20.5%,规范了交易秩序,又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五是继续打造加博会“升级版”。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办展方向,推动展会从过去单纯内销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2016加博会吸引国内19个省市及港澳地区的807家企业参展,国际买家近2000人,意向成交金额达966亿元。成功举办加工贸易创新发展论坛、制造业+互联网峰会、国际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产业链峰会、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等高端活动,以及系列新品发布会,大大提升加博会的国际影响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5、着力强化对接国际,构建“一港一铁”连接“一带一路”新格局。打造国际物流枢纽通道,狠抓国际产能合作和境外市场拓展,进一步丰富我市开放型经济合作方式。一是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争取省口岸办支持,研究制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方案,就我市电子口岸平台对接等技术问题达成共识。二是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依托东莞港与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积极推进铁海联运;争取东莞铁路口岸扩大开放纳入国家口岸“十三五”规划,提高“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韩快线”等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口岸国际铁路货运量稳居全省第一。2016年东莞始发国际班列135班次,同比增长70.9%;货运量49985吨,同比增长约39.7%,占广东国铁国际货物发运量75%;出口货物贸易额33835万美元,同比增长4.3%。三是加快推动中俄贸易产业园建设。实施贸易先行,加快推进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产业(物流)园区总体规划,推动成立中俄贸易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与俄方代表明确首批进口商品目录等。四是成功举办2016海丝博览会。配合组委会秘书处完成14个国家和地区路演推介任务,参展参会嘉宾覆盖73个国家(地区),其中参展国家52个,39个国家(地区)设立国家馆,国内外1526家企业参展,境外参展商占比超过70%,达成各类签约项目700个,涉及签约资金2068亿元,比上届增长2.5%,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依托海丝博览会,积极推动海丝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建设。
6、着力推动内贸健康发展,打造现代流通新体系。加强全市统筹引导,制定新一轮全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一是引导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做好对广东(东莞)尚硕珠宝玉石交易中心的指导服务、加快建设。指导盟大集团“大易有塑2.0”网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2016年累计在线交易额超100亿元。二是大力培育商业零售新业态。连锁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东莞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超过3万家,涌现美宜佳、天福、上好、搜于特、都市丽人、嘉荣、文一、大地通讯等一批知名连锁企业。三是努力促进市场消费。组织开展“3+2”轮消费促进月活动,举办327场消费活动,参与企业21897家,直接带动消费超119亿元;全市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5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京东项目全年销售额为125亿元,占全市5%,拉动全市社消零提高6.3个百分点。举办2016东莞(全球)荔枝节,线上销售突破400万元,同比增长近2倍。四是积极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系列政策,启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认定工作。与阿里巴巴全产业链合作达成共识并明确框架协议,推动阿里巴巴一达通落户,引导和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成功举办2016制造业互联网峰会等一系列活动,120多家传统制造企业上线Google平台运营。东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个“线上+线下”同时启动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五是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25个企业试点项目应用标准托盘23万个,配送网点覆盖率89%,盈利增长1.0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2512人。
7、着力推进国际会展平台建设,培育会展经济新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实施意见》,积极组织各项工作实施。一是提升会展业管理水平。推动建立会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编制“国际贸易品牌展会推荐目录”,筹划国际展览全球合作网络;制定《东莞市重点品牌展会认定办法》,指导做好“展览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申报和信息采集工作;联合香港贸发局,明确在7个香港知名展会设立东莞专区。二是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分别组织181家和184家优质企业参加第119、120届广交会,意向成交金额近10亿美元。组织发动优质企业参加2016美国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2016英国伯明翰秋季消费品博览会、2016印尼雅加达-广东(印尼)商品展览会、中国国际玩具教育设备及婴童用品展览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帮助企业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和国内销售渠道。三是大力扶持本土品牌展会发展。巩固提升名家具展等传统展会,扶持“木工机械展”、“振宗机械展”等初创型、成长型展会发展,成功引进“劳保展”来莞举办。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举办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展会共65场,展出面积约340万平方米。其中超过10万平方米大型展会有9场,展出面积达270万平方米。全市各类展会入场观众逾270万人次。四是加强会展行业交流。组织参与2016年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会暨高端论坛、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泛珠三角城市会展联盟会议等会展行业活动,广泛宣传推广东莞会展形象。在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会暨高端论坛上,我市各项指标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前列,荣膺“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8、着力开展工作调研,把握商务工作新趋势。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工作调研,及时分析商务运行走势,当好市委市政府商务参谋。一是精心筹备各级领导调研活动。全力做好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于广州署长、何忠友副省长等上级领导,以及国务院、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莅莞调研工作。全年参与各级领导调研83余次,报送各类调研报告130多篇。二是挖掘商务工作亮点。在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取消钢材保税政策影响、利用外资形势、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批高质量专题报告;印发商务快报8期,商务专报20期、商务简报5期,向省商务厅、市委办、市府办报送信息67篇。全年发稿《东府信息》累计得分505分,在全市各部门和镇街(园区)中排名第一。三是紧密监测全市商务运行情况。每季度定期通报运行情况,每月做好商务形势分析,每旬发布运行数据,为市领导把握大局、研究部署工作提供参考。
9、着力凝聚工作合力,共建“和谐口岸”新环境。紧密联系驻莞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查验监管设施建设和管理,建设良好通关环境。一是强化协作合力。落实市政府与黄埔海关签署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黄埔海关出台15条措施,全力推动东莞外贸回稳向好,东莞海关出台支持东莞外贸稳定增长17条措施。二是推动“三互”大通关全覆盖。陆运口岸方面,加快实施寮步、凤岗、长安“三互”大通关设施改造工程。水运口岸方面,龙通货柜码头基本完成数据对接,已启用虎门港通关信息平台船舶申报系统。东莞港沙田港区、沙角港区基本实现“三互”通关模式,东莞港与石龙铁路水铁联运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创建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联合东莞检验检疫局,创建国家级出口玩具和婴童用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功通过考核验收。四是创新企业监管模式。支持东莞检验检疫局开展业务创新,以美泰玩具为试点,重点针对企业出口复进口通关环节,实现本地化检验监管,帮助企业开拓内销市场。企业出区进口检验由原来最长40天降为“零等待”通关。全市玩具进出口总额160.9亿元,同比增长12.3%。
10、着力开展“两学一做”,塑造商务队伍新形象。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建设,为全市商务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建工作和干部工作水平,局领导班子思想稳定,讲政治,讲团结,作风务实。干部职工遵纪守法,工作任务完成较好。二是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反腐教育和作风建设,严格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认真开展机关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累计处理阳光热线咨询、投诉、建议共8条,回复群众提问15条。三是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编制并公布权责清单,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四是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商务局关于扶持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财务管理细则、财务收支管理规定等。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登记及政府采购流程。加强内部管控建设,做好年度预算、决算、审计等工作。组织完成2015年度专项资金绩效自评工作,及“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五是着力加强办公制度管理。建立和完善局领导及科室干部挂钩联系镇街(园区)、信息类公文办理、公文审核及报送、数据统计管理等制度,推动全局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六是进一步提升队伍战斗力。重点加强工会、共青团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增强局机关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