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作回顾及“十二五”发展成就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我市开放型经济应对异常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稳增长任务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商务创新发展的开篇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始终坚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狠抓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商务发展“十大工程”,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全市主要商务指标取得“三大突破”、“七个第一”、“八个翻番”的良好成绩。
三大突破:一是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元,总量达10400.7亿元,增长4.2%;外贸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总量达1037.2亿美元,增长6.9%。二是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双双突破50亿美元大关,其中,合同外资总额50.6亿美元,增长17.2%,实际外资总额53.2亿美元,增长17.5%。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2155亿元,增长10.9%。
七个第一:合同外资总额、实际外资总额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增速排全省第一;实际外资增速连续3年排珠三角九市第一;外贸进出口增速连续3年排全国前五名城市第一;外贸出口增速连续两年排全国前四位城市第一,口岸国际铁路货运量占全省七成,稳居第一。
八个翻番:一是服务业合同外资26.9亿美元,增长139.5%;二是服务业实际外资18.2亿美元,增长119.1%;三是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2.6亿美元,增长220%;四是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15.9亿美元,增长148.1%;五是增资超千万美元项目61个,增资金额29.2亿美元,增长230.6%;六是实际到资超千万美元项目69个,实际到资29.6亿美元,增长113.1%;七是铁路出口货运量3.57万吨,增长113.8%;八是外资企业境内外发明专利839个,增长102.7%。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提早谋划稳增长工作,巩固外贸大市地位。我们率先在3月份启动全市外贸稳增长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稳增长工作措施和方案,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鼓励企业抢抓海博会、广交会等展会订单,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400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进出口增长24.7%。市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带队逐一走访外贸重点企业,特别是货源流失企业,市镇两级联动,协调解决企业困难,推动实现外贸增量165亿美元,拉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10.2个百分点,进一步奠定了我市在全国、全省外贸大市的地位。
(二)主动转变招商思路,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效益。我们积极整合全市招商资源,实施内外资统筹招商,狠抓优质企业技术引进、增资扩产以及总部项目落地,着力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主动布局欧美先进地区,在美国硅谷设立境外经贸代表处,着力打造东莞“硅谷先进制造中心”,与德国、英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开展“工业4.0”合作,引导国际先进技术与东莞制造企业有效对接。突出存量优化,推动全市400多家外资企业,以增资扩产的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好于全市合同外资增速8.4个百分点。大力引进外资服务业,在2014年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数量首次超过制造业的基础上,2015年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占比达53.1%,实现了利用外资结构“质”的转变。
(三)聚焦企业科技进步,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一步鼓励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实施“机器换人”,不断强化外资企业的根植性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全市24家新型研发机构、20多家港台生产力促进机构以及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与创新型企业合作对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支持企业设立自主品牌,努力打破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来技术的路径依赖。全市1500家外资企业投资17.7亿美元实施“机器换人”;设立研发机构294个,新增外资高新技术企业55家,累计达到252家,新增高新技术后备企业182家;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839个,注册商标2252个。成功引进软通动力、香港志鸿科技等优质服务外包企业,推动新科磁电从传统加工贸易企业转变为全市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
(四)抢先布局“一带一路”,努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市。我们主动抢占发展先机,以承办2015海博会为契机,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对接,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赴埃塞俄比亚、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等18个国家,组织开展100多场专业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东莞新型城市形象,争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排头兵。 “一带一路”海陆空跨境连接枢纽逐步形成,成功推动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在“粤新欧”的基础上,再次开通了“粤满俄”,同时又新启动了“中韩快线”,铁路货值增长了1倍,占全省的七成以上;虎门港开通了越南海防的直航航线,与西班牙巴塞罗那港签订合作协议,与石龙货运站成功试行水铁联运,年吞吐量突破了330万标箱,成为全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交通节点。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与沿线国家贸易实现大幅增长。先后搭建了中巴总部项目、南非及迪拜“东莞产品展销中心”,推动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了中国东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中俄贸易产业园成为广东省新一轮对外开放重点工程。2015年,我们对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6.3%,“一带一路”市场已经超越欧盟和日本,成为我市第三大出口市场。
(五)大力培育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商贸流通结构。我们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商务诚信平台,积极推动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率先在全国启用海关总署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推动虎门镇成功申报成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虎门服装电商产业园和尚睿电子等8个基地、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电商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与阿里巴巴打造东莞产业带,与苏宁集团、航天信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东莞电商嘉年华(年货节)活动。鼓励茶山创富中心集成式产业基地、“蚁巢”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器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组织全市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月”主题活动250场,带动消费约57.4亿元。积极建设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成功申报为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以美容美发、酒类行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诚信服务平台,加快探索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平台,有效缓解再生资源回收引发的社会问题。
(六)积极对接自贸试验区,创新经济体制机制。我们将改革重点从“管理流程”向“政策开放”转移,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之外的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外商投资管理试点改革,积极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性公司以及地区总部。主动与香港贸发局、生产力促进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快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推动内外贸产品无障碍流通运转,成功引进一批平行进口车供应商落户东莞,推动KK馆、环球汇等跨境直购体验店在全市快速发展,全市O2O跨境电商企业突破3000家。以寮步车检场和虎门港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互”大通关水陆一体化,企业通关时间和费用节省一半以上,被国家口岸办等部门赞誉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七)扎实践行“三严三实”,全面强化作风和法治政府建设。我们从严从实狠抓作风建设,努力营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工系统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召开专题党课、“三个一”专题体验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组织副处级以上领导参加专题培训7人次。认真履行法定义务、依法行使职权、创新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的“三不”和“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筑牢思想防线。去年,获得了市直年度工作优秀单位,“三互”大通关改革、“多证联办”两个全市“单打冠军”,以及市督查、信息工作、依法行政考评、政务信息公开、行政审批电子监测绩效测评优秀单位。局机关权力运行逐渐规范,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机关队伍作风面貌焕然一新,依法行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5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东莞商务发展进程不平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 “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要求,狠抓创新驱动,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平稳发展,取得重大成绩。
——这五年,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2011-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629.1亿美元,高于“十一五”时期外贸总额46.8%,年均增长6.7%,增速稳居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珠三角九市第一。一般贸易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7.2%跃升至31%,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由173.5亿美元提升到291.3亿美元,增长67.9%。
——这五年,利用外资实现重大跨越。2011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持续突破了30亿、40亿、50亿美元大关,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其中2013、2014、2015连续3年增幅均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一。“十二五”期间超亿美元重大项目47宗,是“十一五”的4.7倍,投资金额91.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4.2倍。全市增资项目总额由2011年16.3亿美元提升至2015年的43亿美元,增长163.2%;项目平均增资规模从233.3万美元提升至823.9万美元,增长253.1%。全市引进服务业合同外资项目数由2011年的149个提升至2015年的215个,增长44.3%;金额由2011年的5.3亿美元提升至2015年的26.9亿美元,增长407.5%,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
——这五年,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对外依存度由“十一五”期间的193.4%下降至165.9%,下降了27.5个百分点。新设立研发机构1237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2267个,新增注册商标8544个,均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技术进出口合同由2011年的2.2亿美元提升至15.9亿美元,增长6.2倍。ODM+OBM比重由2011年的48.5%提升至2015年的73.5%,提高了2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税收由2011年的208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356.1亿元,增长71.2%。外资企业内销额由2011年的2479.2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3356.3亿元,增长35.37%。
——这五年,口岸通关取得历史突破。水运方面,虎门港开辟了21条内贸航线、2条台直航航线和1条越南海防航线,与石龙铁路货运站实现水铁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由2011年的16万标箱提升至2015年的330万标箱,增长20.6倍,实现了五年翻三番多。铁路方面,开通了“粤新欧”、“粤满俄”、“中韩快线”, 铁路跨境货运量从无到2015年达3.57万吨,占全省货运量七成。空运方面,建设了连通深圳、广州、香港机场的东莞货运站,航空货运量由2011年的3.1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4.3万吨,增长38%。
——这五年,商贸流通全面快速发展。全市消费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1年的1441.2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2154.7亿元,增幅49.5%,年均增长11.9%。截至2015年底,商业网点总数约6000个,较2011年增长57.8%,年均增长8.6%。传统商贸行业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新兴业态等快速发展。2014年,东莞成功申请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全市电商网络经营主体5.5万户,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50%,跨境电商企业超过3000家,涵盖物流、支付、第三方平台等重要环节。
——这五年,综合配套改革攻坚破冰。“十二五”期间,我们以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转变发展方式“十个100”计划、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商务发展“十大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深化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合作,积极推广试点“三个一”通关模式、“两仓”功能创新、“三互”大通关改革等,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落实全省加工贸易审批试点改革,强化企业生产能力证明等后续管理,推进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为全省、全国推进加工贸易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经验。积极开展外商投资管理服务试点改革,率先在全国启动外商投资“多证联办”改革,新设外资企业办齐证照大幅缩短到3-4个工作日。